踅面,古老的方便面
日期:2011-04-26  发布人:合阳县政协 
在陕西关中东府的渭北,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不吃踅面不看线(戏),不算到过合阳县。”线戏即合阳独有的提线木偶戏,踅面则是合阳特有的地方风味小吃,被誉为“中国最早的方便面。”要说这踅面的来历,还得从两千多年前说起。 据老辈子人传说,当年汉王刘邦和霸王项羽为争王位,在河南的成皋激战。正在打得难解难分之时,没想到已经投靠了汉王的魏豹却突然翻脸不认人,从背后给刘邦插了一刀。刘邦就派韩信渡过黄河去打魏豹。韩信晓得魏豹在风陵渡附近防守得紧,就安排兵将在下游的临晋津整天擂鼓呐喊,装出要渡河的样儿迷惑魏军,自己却和大将曹参悄悄地率领大军来到上游的夏阳渡。这渡口在今天合阳县洽(hé)川镇夏阳村的东边。韩信先在现在灵泉村东南的黄河西塬畔筑了一座城,作为调兵遣将的指挥所。又选了一块地形隐蔽的沟间平地操练兵马,这地方后来就叫“齐王坪”。他怕魏豹发自己自己要在这里渡河,便不在河边打造船只,却让人出去大量收购那种肚大口小的陶罐,古时候叫做“罂”。韩信在今合阳新池镇的甘贤村招募了大批勇士,他瞅着这些黄土地上的汉子一个个高大魁悟,非常高兴,就给这地方起名叫“招雄镇”。当时离灵泉十里路的坊镇有好多冶铁工场,俗称“坊冶”,韩信就安排人在这里打造兵器。 这么多的兵士,吃饭是个大事。如果埋锅造饭,烟火成片,黄河对岸的魏兵肯定能看见,一定会引起警觉。韩信打听到合阳的荞麦种得很多,就想了个办法,让当地的老百姓用荞面烙成大煎饼,发给兵士当干粮,吃的时候用开水泡热就成,十分便当。这荞面的性格好,吃了养人,战士们个个精神十足,韩信高兴极了。 韩信让人把收集来的大陶罐用木椽扎成筏子,起名“木罂”,选一个好日子,千军万马用木罂渡过黄河,打进魏都安邑(在今天的山西运城附近),活捉了魏豹,解了汉王的急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木罂渡军”。 合阳的荞面大煎饼为三齐王“木罂渡军”出了大力,所以后来当地人便争先效仿,都烙这种大煎饼吃。再后来有人把大煎饼切成细条,吃时下在开水锅里搅几个来回,捞出来加上调料,更加好吃,因为摊制大煎饼时要用一种叫做“踅子”的半月形木片把面糊在鏊上摊匀,就把这种饭食起名“踅面”。后来再经过不知多少人的改进,加上“猪油辣子鱼儿粉,花椒酸醋生葱花”,就成了今天合阳特有的地方风味小吃——踅面。 摊踅面的铁鏊直径80厘米左右,重40余斤,摊出的荞面饼一张有二斤多重。把饼晾晾,切成细条,码在箱子里备用。因为饼已烙到八九成熟了,吃时抓一把扔进开水锅里,用筷子搅几个来回,即可捞出装碗。调上大油辣子、淋上清油辣子、加进酸醋、花椒面,再撒一捏葱花或韭菜花,前后不到半分钟,散发着香气的踅面,便可递到顾客手中。集市上卖踅面的摊子在高峰期挤上三四十位顾客,下面的人勺子上下翻飞,顾客无须久等,快捷方便,吃干吃汤随意,所以踅面被誉为“中国最早的方便面”。1990年代以来,随着洽(hé)川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坊镇作为去洽川必经之地,加上荞麦对老人和妇女特有的保健作用,使踅面大出风头。游客路过这里,都要品尝一碗,红油飘香,不少人还要带些回去让家人一饱口福。坊镇踅面被奉为“合阳踅面正宗”。坊镇东街田茂林祖传三代经营踅面,选料认真,作工精细,服务热情,人称“踅面状元”,“茂林踅面”已成为合阳旅游业的一个著名品牌。